參觀者欣賞油畫作品。
油畫作品《清韻故黃河》。
油畫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。 寧夏美協供圖
一起觀展一起樂。
展出的油畫作品。
掬一捧浩瀚奔涌的黃河水,把燦爛賽金的明快融入顏料;牽一條威風鑼鼓的紅綢帶,把熱烈似火的激情嵌上畫布;捻一片碧綠如玉的柳樹葉,把蒼翠欲滴的活力浸滿畫筆。世間酸甜苦辣,調成一曲壯歌,繪出五彩繽紛。3月22日,由寧夏美術家協會主辦的“黃河之聲——2025寧夏油畫作品展”在銀川美術館隆重開幕。本次油畫展為期一周,以黃河文化為內核,圍繞“三山一河”、生產建設、塬上厚土、日常生活及新時代家鄉變化等主題,通過133件精選的油畫作品,展現寧夏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藝術創作的多元面貌。
畫里有景:山水如詩細細吟
你印象里的西北家園是什么樣的?
有鄉愁、有眷戀、有回憶,也有希望……
畫家曹自杰筆下,用蒼涼的赭黃鋪成大地,把冷峻的灰色壘成遠山。生長在旱塬上的那棵樹,透著倔強的深綠,如同樹下的那間房子和房子里的主人——站在廣闊無垠的旱塬上,眺望著山那邊的方向。
是不是和你想象的家園一樣?
《賀蘭晴雪》的美景盛況,早已風靡朋友圈。畫家何學孔只用藍色,便翻騰出諸般變化:山下是深沉內斂的藍,山上是清新透徹的藍,天空是澄澈廣闊的藍……有漸變的層次,有迥異的不同,更有統一的完整。
風景如畫,畫如風景。
畫里有人:煙火凡間最可親
凌晨時分,大街上什么景色最打動人?
在畫家陳雪眼中,這風景是一位剛結束街道清掃工作的環衛工。
路燈光下的“環衛橙”,營造出柔和的暖色,看上去踏實而溫馨,而他背后一塵不染的街道,是“城市美容師”最好的注腳。
誰說油畫只講究顏色的沖擊和張力,具體而微的寫真,一樣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。
畫家單瑞琦一定吃過懷遠夜市的肉夾饃和炸雞柳,不然,怎么會畫出《“香”夜》來?
等在快餐車旁邊仰著頭的小男孩,肯定會不時吸吸鼻子,嗅一嗅周圍氤氳的陣陣香氣。他旁邊的小伙伴,說不定正咽著口水,等著金黃松脆的雞柳出鍋。
此刻,夜真的是香的。
原來,成功的作品,不是把人物描繪進畫里,而是把畫布鋪展在人間。
畫里有聲:觀景之時如聽景
豪爽的嗩吶亮出嗓子起了一個高調,好脾氣的二胡不緊不慢地盤旋跟上,后邊的古笙夫妻并駕齊驅,保持著比翼雙飛的隊形,別忘了身段苗條的洞簫,會悠長婉轉地把最后一個尾音續上。
這是畫家楊浩東的作品,名字就叫《黃河之聲》。
你能看見,就能聽見。
不但觀展的人能聽見,距離《黃河之聲》兩幅畫作之外,畫家楊瑞娜的《戲韻薪傳·黃河畔的腔調》里,器宇軒昂的武生、莞爾淺笑的花旦,還有站在最前邊學戲的稚童,也都聽見了。
不然,怎么會挽起武生巾摩拳擦掌、翹起蘭花指嬌羞動人,立刻就要和著樂曲唱起來?
聽過安萬的秦腔嗎?看過萬人合唱的盛況嗎?
真遺憾,沒有。
沒關系,畫家劉莉娜的《聽戲》,帶你原景重現。
瞇縫著眼睛的長者,細細咂摸字正腔圓的唱調;瞪大眼睛的頑童,還看不懂臺上的熱鬧;站在人群里袖著手的老者,不知聽到了、看到了、還是想到了什么,突然樂不可支地仰頭大笑……
安萬秦腔演出,現場就是這樣。
大紅的表演服上,龍飛鳳舞地描著金龍彩鳳;掛在胸前的大紅腰鼓,早就壓不住要迸發出最強勁的音符。10位打腰鼓的女鼓手,一步一鼓點地大步走來。
不知道畫家陳博為什么給這幅作品起名叫《石榴籽》,看過之后才覺得,真貼切!
鮮紅的色澤,整齊的步調,統一的旋律,親密無間的合作,默契無礙的聯系,才能奏出這曲要沖出畫框的強音。
畫里有情:筆觸油彩寄真心
寧夏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心悟這樣評價此次油畫展:“參展作品以油畫語言的豐富性為核心,通過風格題材的多樣化與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,生動勾勒出寧夏的山水人文、歷史變遷與時代脈搏。藝術家們以筆觸傳遞真情實感,既有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,也有對新時代城鄉巨變的鮮活記錄,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精神的雙重盛宴。此次展覽不僅是寧夏油畫藝術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通過藝術與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,激發本土創作活力,為黃河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時代氣息。”
“畫家們將思考轉化為行動,在畫架與畫布上,憑借創造力、想象力以及對文化和藝術的思考進行創作,以自然情感真實折射生活狀態,推動油畫功能朝著多元化、多視角、多題材、多風格方向發展。”王心悟說。
是的,這是最真實的記錄,也是最鮮活的表達,就像畫家陳鐘的作品《中衛南長灘》,畫作上黃河水東流,兩岸綠樹成蔭,這是早春的饋贈。而等到盛春時節,畫家再去南長灘,一定會繪出梨花滿樹壓枝低、白錦無紋香爛漫的無邊春色、燦爛春光!(記者 袁洋 陳秀梅 文/圖)